行业新闻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主页新闻中心行业新闻

免费咨询电话: QQ 1731162099
【中国水利报】湖北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时间:2022/7/12 16:15:05

改出乡村好光景

——湖北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方面粮食连年丰收,另一方面水资源约束趋紧,协调好用水量和粮食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变得尤为重要。

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湖北省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坚持综合施策、因地制宜,整合多方资源,大力创新举措,一步一个台阶,努力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益发挥到最大,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积极探索趟出示范效应“改革路”

湖北省境内河湖众多,素有“千湖之省”之称。虽地处南方丰水区,但湖北省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偏少、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直以来较为突出。为破解难题,湖北省开始在农业节水方面下大力气,农业水价改革在湖北省境内逐渐萌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省在一些大中灌区开始探索农业水价改革,促进农业节水。1998年,湖北省实施“两改一提高”,即灌区改造、灌区改革、提高用水效率。2008年,当阳、宜都等22个县市开展农业水价改革试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明确要像抓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多领域作出改革部署,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被列入其中。2016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水价、水权、奖补和建管等机制,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这项系统工程,在全国全面展开。

湖北立即响应、高位推动。201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随后各市州、县市区全部编制实施方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湖北省全面推行。通过工作进展月月通报、第三方机构跟进考核评价等机制,湖北省引导各地加快推进,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多地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和水利工程类型,因地制宜,做足水文章,如当阳、宜都、远安、丹江口、仙桃、松滋等地探索了一批丰水区的节水典型。湖北省每年将各地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形成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经过几年的努力,改革在湖北省全面铺开,实现了从试点示范到面上整体推进,从单一环节突破到全链条深化。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已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161万亩,成效明显。

多措并举打造农业节水“新引擎”

在潜江市高石碑镇大岭村兴隆灌区的农田间,龙头一拧,清澈的河水奔涌而出。“灌渠从明渠变地下暗管,用多少水就取多少水,既节水又不占用农田面积。”潜江市荆幺河流域水利管理站站长黄祥呈说。

过去灌溉用水无计量设施,浪费严重,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水表”修进田间地头,水价按阶计算,农民按需取水,实现了农业发展量水而行。

湖北严格用水管理,修订农田灌溉用水定额,大中型灌区全部实行用水许可,并将许可水量作为灌溉用水的“天花板”,逐步把用水指标细化分解到灌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拧紧节水“阀门”。

“农民有了水权,按量取水,灌区水损耗少了,收费精准了,因用水扯皮打架的事情没有了,群众水费支出还少了。”荆门市沙洋县洪庙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胡正军高兴地谈起改革带来的变化。

现在用水按量收费,跟在超市买东西一样,多用多交钱,每节约一方水,省下的都是钱!

如何让节水由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提升农民节水积极性?湖北推出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襄阳市引丹灌区综合用水定额、灌溉面积、水文数据、种植结构等因素,确定乡镇村组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对节水的乡镇、村组给予奖励。当阳市五七长渠灌区对实施节水灌溉的用水户,每亩奖9元,用水量没超过基础水量的,每立方米奖0.05元。仙桃市对实际用水量在灌溉用水定额内的用水户、推广田间节水技术的种植大户及管护措施得力的用水者协会和管水员给予奖励。

2021年,湖北省指导市、县统筹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水利设施维修管护资金、水费收入、农业灌溉电费等资金7044万元,用于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促进农业节水和工程良性运行“双赢”。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省用水总量的比例由过去的60%下降至50%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04提高到0.533,年均节水能力新增约9亿立方米,输水轮灌周期缩短5~10天。

阶梯计费、总量控制、节水有奖,一道道田野里的“加减法”,不但提高了节水的主动性,更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

走深走实注入服务乡村“水动能”

用水之变,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达到了节水效果,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乡村振兴。

潜江市作为中国龙虾之乡,近年来“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发展迅猛,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农民以前不想种的田现在却成了“香饽饽”,潜江充分利用农田优势,减少了劳动力,农业效益成倍凸显。

丹江口市高效节水项目区实施改革后,柑橘产量从每亩1600千克提高到2200千克,每亩每年增收351元,猕猴桃产量从每亩2000千克提高到每亩2400千克,每亩每年增收504元。

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民节水意识的飞跃,更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水价改革后,农民也开始想怎样节水、怎样增收的方法了,以前种植的耗水多、效益低的农作物越来越少了,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建”更要重“管”。湖北省建立健全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在改革地区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田间用水管理,基本实现了“平常有人管、损坏有人修”,灌溉更加省时省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经过持续改革,目前湖北省已形成多种农业水价改革模式。宜都市“水随田走,按水定量”模式,成为全国水权分配的典范;荆门市沙洋县在总结“洪庙灌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深挖培育中型灌区模式、独立灌区模式、泵站灌区模式、自有水源模式等分类改革路径;枝江市“三员合一”模式,将水利设施管护员与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通村公路养护员整合,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推行,日常巡检率和管护覆盖率达100%;当阳市“三建三定”模式,漳河三干渠“三补三奖”模式,引丹灌区“动态水权,精准双控”模式……湖北省不断总结改革经验,推广改革典型,推动农业水价改革在湖北省走深走实。

2022年,湖北省计划再新增改革实施面积633.81万亩,并对“十三五”以来完成的2161万亩改革面积全部验收,做到改一处、验一处、成一处。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湖北省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典型案例:

当阳市:突出协会主体作用 助力水价综合改革

近年来,当阳市按照“科学定额、精准计量、合理定价、规范管理”,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体,探索出“三建三定”推进改革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建机制强保障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和各镇(处)为成员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出台《当阳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水权分配机制。科学核定农业用水总量和每亩水田用水量,以文件形式明确到农民用水者协会,再由协会逐级分配到用水小组和用水户,最后由用水户签字认可,以用水组为单位进行张榜公示。市水利局印制发放《当阳市农业用水使用权证》和《明白卡》,明确农业用水总量、每亩用水量、用途及期限。

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用水户民主协商,自主定价并予以公示,用水户认可后由协会向市物价局申报,物价局核准备案

建立节水奖补机制。市财政局、市水利局联合下发了《当阳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办法(试行)》和《当阳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奖励办法(试行)》。设立精准补贴节水奖励专项资金。

二、建协会强主体

坚持突出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项目法人由协会担任,农业水量由协会分配,农业水价由协会与用水户商定,改革政策由协会宣传培训,水利工程由协会管养维护。农民用水者协会印发宣传资料,通过办培训班、播放水价改革专题片等方式,积极宣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

三、建工程强基础

当阳市率先建成灌溉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计量精准化、管理现代化。所有工程完工后,按照“三落实三有”(落实管理主体,做到有人管事;落实管理办法,做到有章理事;落实管理经费,做到有钱办事)的原则,将项目区内的渠道、泵站、渠系建筑物、计量设施等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确权给村集体,使用权、管理权确权给农民用水者协会。市人民政府对每个小型水利工程核发了《产权证书》协会与管理人员签订管理合同,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

体会:政府重视是推进改革的保障,部门联动是推进改革的合力,机制建设是推进改革的重点,农民参与是推进改革的基础,协会运作是推进改革的关键。


荆门市沙洋县:多种改革模式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来,沙洋县因地制宜,建立了以“洪庙灌区模式”为主,其他多种模式并存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机制。

一、坚持“定”“补”结合,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明确主体定水权。确定各乡镇、村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分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用水主体,领发水权证,落实具体水源。

分级分类定水价。方量水价、基本水价由省、市物价部门根据供水成本确定,末级渠系水价根据产业类别采用两类不同的价格标准。

靶向施策定奖补。制定了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对种粮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三补三奖”。

二、坚持“硬”“软”结合,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完善渠系,提高灌溉效率。坚持整合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农户自发投工投劳相结合,加快推进渠系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

精准测流,提高计量效率。将精准计量设施与渠系同步规划,建设800余处流量计和管道测流设施,与智能管理平台相连,自动显示每个村、每个农户的用水量。

能调度,提高运行效率。对改革区域水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工程日常管理视频监控全覆盖、涵闸开启流量调度全自动。

三、坚持“用”“管”结合,发挥协会主体作用

因势利导建协会。以渠系或行政村为单元,先后在改革区组建洪庙、水云山、桥河等37个农民用水者协会。

多方参与管协会。综合运用行政监督、业务指导和民主评议等方式,由镇、村和用水户对协会进行监管。

用水管水靠协会。由协会根据需求送水到田,并根据用水量征收水费。

四、坚持“点”“面”结合,探索多种改革方式

结合漳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推广“洪庙灌区模式”,在相关9个乡镇17个片区,按照洪庙灌区模式大面积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结合中型水库枯水改造项目,推行“中库灌区模式”。2019年指导成立乐山坡水库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参照“洪庙模式”成立金鸡水库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确定水权、水价后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结合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探索“独立灌区模式”。改变灌区农民户户打机井,家家买泵机,人人会抽水,年年出事故的用水现状,2018年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桥河、水云山等地区已全部纳入改革范畴。

结合闲置废弃泵站修复改造,探索泵站灌区模式筹措资金改造修复闲置废弃的泵站基础设施,建立协会明确水权水价,对水利设施进行管护。

结合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探索“自有水源模式”。对多户共同承包的万方大堰,引导各承包户建立轮流管理机制;对利用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等水源实施灌溉的区域,利用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经费对河流、渠道进行疏浚后移交地方;对水费由村委会年初统收统支、年底公示的地方,尽量沿袭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湖北天禹远诚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鄂ICP备2020016601号

技术支持:出格